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徐涛院士团队仝令君副教授在《Bio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日期: 2024-12-07   来源:    浏览量:

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徐涛院士团队仝令君副教授在中科院医学一区杂志《生物材料》(Biomaterials)上发表题为“肽功能化乳源细胞外囊泡递送miR30d靶向治疗肥厚性心衰”(Myocardial delivery of miR30d with peptide-functionalized milk-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targete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heart failure)的研究论文。仝令君副教授和临床与基础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王启悦为论文第一作者,徐涛院士,王炯伟教授(NUS),黄蓉教授,王朝阳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心力衰竭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亟需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来缓解肥厚性心力衰竭。miRNA已成为包括心衰在内多种疾病的极具前景的治疗靶点。然而,现有的miRNA治疗方法(如基因转染或直接注射miRNA分子)因免疫原性高、半衰期短以及病毒载体易受抗体中和等问题,临床转化受到限制。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作为天然纳米颗粒,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较长循环能力以及较高的抗中和抗体能力,被认为是下一代药物递送平台。其中,来源于牛乳的EVs(mEVs)因其低成本、安全性、高产率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递送平台。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负载miR30d的肽功能化乳源细胞外囊泡—miR30d-mEVsIMTP,用于治疗肥厚性心力衰竭。研究表明,静脉注射miR30d-mEVsIMTP通过将miR30d靶向递送至病理性心脏,能够缓解心力衰竭中的心肌肥厚、炎症和纤维化。此外,我们证明了GRK5是miR30d的直接作用靶点,miR30d-mEVsIMTP通过GRK5介导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IMTP-mEVs递送miRNAs的稳健平台,在改进心脏疾病基因治疗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4.122976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科技创新中心
地址: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6699号
邮编:250117
电话:0531-59556161
邮箱:kczx@sdfmu.edu.cn